机床铸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平均分、等分的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

3、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双色片15片、小棒若干、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小胖的爸爸从瑞士出差回来,带来了15块瑞士巧克力,小胖想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如果想每人分5块,最多可以请几人?(教师在黑板上用双色片摆放,并填写表格)

2、如果是你来分巧克力,你想每人分几块,那么最多可以请几人?(学生自己摆双色片,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把摆法分类。(有剩下没分完的,全部分完)

4、哪种分发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全部分完的学生会列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问:没有全部分完的可以怎样来列式?教师演示,板演。

15÷2=7(人)……1(块)

述:……表示“余”;剩下的块数叫“余数”

读作:15除以2等于7余1、

师:自己试试写出练习1上的算式。

2、认识余数

说说“余数”的特点: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数量就是余数。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1)8只玩具猪,3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袋,还剩□只。

(2)10只杯子,3只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盒,还剩□只。

(3)观察:以上2题的余数与除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不够再装1袋;不够再装一盒)。回到分巧克力的题目来验证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余数比除数小。

三、填表验证“余数比除数小”(实物投影)

1、拿出小棒搭三角形,可以搭成几个,还余几根?

小棒的总根数每个三角形的根数可以搭成几个?剩下的几根?算式

小结:余数只有1,2、会不会有3?4?那么我们就说“余数比除数小”

2、如果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那么我们就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补充板书。

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布置回家作业,完成练习纸后面的题目。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2:38÷5=□……□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4)反馈练习: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38÷6=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 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这3道除法算式(指三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这2道除法算式(指两个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4道题,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2道题在读一读,并说说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最大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启迪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竖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即2与3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21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

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5面做一做.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的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2.教学例2.385=□□

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法,你发现了什么?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6页做一做.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分男女同学计算92193

重点说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读法、写法.

重点说试商的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分组竖式计算:116页练习三十五第1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出错误及产生的原因)117页练习三十五2、6题.

4.文字试题:116页练习三十五3题.

5.机动练习:用手势或举数字卡片的方法直接试商,看谁举得正确举得快:

可从练习三十五中第5、10题中挑选.

四、全课小结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17页练习三十五5题.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 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 教具、学具准备 】

幻灯片、学具和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3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O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O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

教材P56第2、3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还剩( )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 )盒,还剩( )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 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 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 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 生1: 5条 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 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 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 3+1=4(次)

师: 为什么要加1? 生: 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 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 10÷3=3(个)……1(元) 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 … …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 )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 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 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 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猜手指”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数,教师猜。

2.设疑导入

师:老师猜的都对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规律,提出问题

师:下面有一幅小旗图,请你仔细观察,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出示图片)

生:按一面黄色、两面红色为一组来摆的。

师:想一想,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生:第10面是黄色的,第11面和第12面是红色的。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写完后可以先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注意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组织探讨

师:谁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去做的?

生:按一个黄旗、两个红旗圈起来。

师:这位同学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规律 表示出来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也能得出结果。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也是黄色的。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16

师:这位同学是用汉字和数字来表示,你们看明白了吗?

生:他用汉字表示小旗摆的规律,数字表示小旗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用汉字表示出了小旗排列的规律,按数组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得出的,16÷3=5(组)…..1(面),第16面小旗是黄色。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6是需要排列的小旗的数量,3是3个为一组,5表示一个分成5组,1是分完5组后还剩1面小旗。

师:你是通过哪个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的?

生:余数1。

师:为什么余数是1,小旗的颜色就是黄色?

生:因为小旗是按黄红红、黄红红这样排列的,剩下的1个就是这个排列的第一面小旗,所以是黄色的。

师:同学们,如果余数是2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看来,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是由余数来决定的。余数是几,结果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4.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师:如果是第27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27÷3=9,27面小旗正好分成9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的。

师: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师生活动)

师总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在具体情景中,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②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③ 是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得的快乐。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象与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试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三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小棒。

四 教学过程

一 知识铺垫

1、引入: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即将开展“庆元旦校园歌曲演唱比赛”,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吗? 生:高兴!那么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你们想不想为学校尽一份力呢?生:想 。

3、教师追问:你能根据算式,列出竖式吗?(抽一个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部分都表示什么吗?再让全班一起说一说。

4、看来,大家把上节课的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更棒。

二 新授课

一质疑引入

1、 师:(出示课件)如果,现在李老师买回的鲜花不是20盆,而是23盆,同样每组也摆5盆,又该怎么摆呢?现在我们用手中的23根小棒来代替这23盆花,自己摆一摆,摆好了再同桌说一说。

2、师巡视。学生提前摆好的,请一位上黑板进行演示,摆一摆,再说一说。(此处也许有学生出现粉白不正确的,师引导:大家要注意。我们分是要做到平均分配,每组看看是不是分了5盆)

师:大家分好了吗?请看黑板:邱怡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分的吗?

(生汇报)

师:那么大家和她分得一样吗?生:一样。师:每5根分一组,能平均分完吗?生:不能。

3、 师总结归纳:那么,我们就把平均分了4组之后,剩下的这3根小棒,叫做“余数”。

4、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生:能。

23÷5=4(组)……3(盆)

(余数)

师领读:这个算式读作:23除以5商4余3。请大家齐读一遍。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5、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师随机板书。

师:刚才大家都表现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6、师:谁能用竖式来计算这道题吗? 生:能。

教师抽一个学生上黑板列式,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巡视),(在此处,学生可能会不知道余数该放在什么位置,是引导学生:余数就写在竖式的个位上)。

板书接上:23÷5=4(组)……3(盆)

20

5

3…………余数

7、师:同学们,你们会写了吗?(会)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师出示小黑板:(抽生上讲台做,其他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做一做)

做一做:

13÷3=□……□ 47÷6=□……□

师:大家做好了吗?(做好了)谁来评一评,上面这2个同学做对了吗?

生汇报,师:和他们做的一样的同学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好吗?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列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太棒了,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二 1、 师(出示课件):接下来李老师还有问题想要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生: (原意)

3、师巡视,指导: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计算的结果?师多抽几个小组汇报。教师在课件上一一出示答案。

4、看来,小组的力量真大啊!一下自己就帮李老师解决了问题。那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当中的余数和除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说不到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上,教室可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余数和除数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或许学生就能够说到点上。

5、师总结归纳:余数和除数他们的关系就是余数比除数小。即 余数﹤ 除数 。

6、师:同学们今天表现很棒,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翻到书上第52页,完成做一做。开始吧!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三 总结归纳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学的快乐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抽学生说收获。

四 机动时间 ·课外拓展 发展性练习

⑴帮“小马虎”改错

⑵小蜜蜂送信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信,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送信。把余数是1的信送1号信箱,把余数是2的信送2号信箱,把余数是3的信送3号信箱,把余数是4的信送4号信箱。

⑶一位老爷爷得了高血压病,要长期吃药,药瓶的标签上写着共50片,医生嘱咐老爷爷每天吃6片,老爷爷有事要外出9天,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带一瓶药够吃吗?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3÷5=4(组)……3(盆)

3 …………余数

余数 ﹤ 除数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 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情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不易接受。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了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能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通过短信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通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猜你感兴趣: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教案

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5.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过渡到表外除法的桥梁,也是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重要基础。下面我给你分享,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络,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络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一平均分

1. 将 12 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三四十二 12÷4=3

2. 3 个为一份,可以把 24平均分成几份?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三八二十四 24÷3=8

二揭示课题

师:平均分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一

二、讲授新课

一分苹果

1. 提问:把 12 个苹果,每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学生用纸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发现:正好分了 3 盘。

2用除法算式表示:12÷4=3盘。

3 师总结: 像这种刚好分完的情况叫做平均分

2. 提问:如果每 5 个苹果放一盘,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发现:放了2 盘还剩了 2 个

3.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能平均分的情况

比如说:2 个人分 5 块糖,3个人分 10 个苹果……

二分纸鹤

1. 出示题目:将 30只纸鹤,用线串起来,你会串吗?

2. 学生用纸片代替纸鹤,串一串。

3.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串的?

4. 教师出示教材 36 页的第一种方法。

1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穿的?

每 6 只穿一串,穿了 5 串。

2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30÷6=5串3这种情况是平均分吗?

5. 出示教材 36 页第二种方法。

1说一说,这是怎么穿的?

每7 只穿一串,穿了 4 串还剩 2 只。

2这是平均分吗?不是

3这种情况又怎么由算式表示呢?

教师介绍:30 ÷ 7 = 4串……2只

|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读作:30 除以 7等于 4 余 2

三分画片

1. 出示教材37 页的情境图。

2. 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让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出每人分了 4 张,还剩 1张。

4. 你会用式子表示吗?试一试!教师引导:21÷5=4张……1张

5. 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课堂活动

一分一分

1. 出示题目:将 24分成5份,每份是几?还剩多少?

2. 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到:每份是 4,还剩 4

3. 学生自主列式,教师指导:24÷5=4……4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 7÷3 = 2……1,2是 ,1是 。

2. 54除以8,商 ,余 。

3.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比 小。

4.有13颗星,每2颗一组,可以分成 组,还剩 颗。 ÷ = 组…… 个

二、判断

1、余数肯定比商小。

2、20÷3=6……2,余数是6。

3、 ÷ =7……5,除数一定是4。

4、每只盘子可以放2个苹果,9个苹果需要5只盘子。

三、分一分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分苹果

12÷5=2盘……2个

2、穿纸鹤

30÷7=4串…….2只

3、分画片

21÷5=4张……1张

© 版权所有 金年会app-ios/安卓/官网首页/app下载 苏ICP备2021031629号
主营区域: 上海 杭州 苏州 南京 重庆